其他
是客家人抛弃了酿豆腐吗?
酿豆腐,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只是一道寻常美食,但于客家人而言却是无意识的世代传承。据传,古时客家先民因战乱从中原迁居至长江以南各地后,思念北方故乡的饺子却又无奈南方没有面粉,只好以当地特产的豆腐代替饺子皮,将肉馅填入其中,做成了酿豆腐。
(文中人名均为化名)
在阿七父母的记忆中,儿时家中并不富裕,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香横溢的酿豆腐。年关里,几户会做豆腐的邻里人家常常凑到一块「拼单」—— 有豆出豆,有钱出钱,大家一起做一大锅酿豆腐来分。年三十晚上,酿豆腐通常是第一道上桌的菜,弥漫的肉香和豆香标志着年夜饭的开始,邻里间会互道吉祥话,一同开启对新年的期待。
自打记事起,慧慧就往姨妈家走动得很勤。两家人隔三差五聚在一起吃饭,酿豆腐也是家里餐桌上的常客。在慧慧家,做饭是一项团体合作项目:长辈们主厨,慧慧和表姐这样的小辈在一旁打下手,兴许是因为人多力量大,别人家两三个小时才能做好的一煲酿豆腐,慧慧家只需半小时就完成了。
小朱的妈妈是来自梅州的客家人,年轻时独自闯荡广州,认识了来自云浮的朱爸爸并定居下来。由于其他亲人如今仍然生活在梅州客家老家,朱妈妈每年都会回乡探亲,也会经常做客家美食,可以说和故乡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。对于小朱家来说,酿豆腐是一道名副其实的「家常菜」,更是逢年过节很受欢迎的一道硬菜,常常是一上桌便很快被夹光。
在外面遇到客家老乡时,小朱通常会主动说起自己的母亲是客家人,但当对方问他会不会说客家话时,他只能心虚尴尬地一笑,对话就此终结。
阿七对此的态度是冷静而悲观的:「是的,尤其在我的伴侣不是客家人的情况下。」
原来不出三代,「酿豆腐从客家人的餐桌上消失」也许就会成为现实,文化的消亡竟能如此迅速,想想不禁感到唏嘘。
千百年间的多次迁徙,让客家人养成了时时为客处处为家、迅速适应新环境的习性,而酿豆腐本身就是因地制宜的产物。
当被问到「如果酿豆腐这道菜消失了,你会有什么感觉?」时,几位 90 后纷纷表示会有「遗憾」和「失落」。
如小朱所说,他其实并不是很喜欢酿豆腐,可是从小到大也吃惯了,如今离家独立生活多年,要是哪次回家没吃到妈妈亲手做的酿豆腐,就算舌头不想念,心里也会有几分怅然若失。
危机感很重的阿七在采访后则感慨道要赶紧学学做酿豆腐,有机会还要多练习客家话。她想有意识地把客家文化传下去,避免家族客家文化基因的消亡。
或许,「酿豆腐从客家人的餐桌上消失」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。
毕竟,人在一天中始终会被三餐唤起食欲,而在无数次的唤起中,只要还保留着一星半点关于酿豆腐的记忆,便很难完全放弃这道菜。而这道饱含客家人生活智慧的菜肴,也会一如往常地在客家地区的餐桌上稳占中心位,牵系着散居各地的客家人们。